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5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强化对疫苗、药品等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2021年4月29日。要加强外包单位安全工器具和劳保用品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校验,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切实发挥关键时刻保命作用。
要按照隐患就是事故的原则,加强生产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缺陷隐患,确保发电机组设备处于良好工况。要将安全生产列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履行法定安全职责,亲自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亲自督促检查责任落实情况,亲自推动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要保证教育培训实效,严肃查处教育培训弄虚作假、搞形式走过场、因培训不到位等导致发生事故的行为。5月9日,国家能源局公开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发电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通知称,今年以来,全国发电生产领域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各发电企业要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安排相应教育培训课程。4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康平电厂在锅炉检修过程中,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其中,各大发电集团跑马圈地,纷纷上马短平快的煤电项目功不可没。
不仅仅是煤电,甚至是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也难堪此任。另外,双碳目标的明确,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带来一片光明的前景,但是,在化学储能技术没有实现突破性进展、储能形式没有得到进一步确立、储能产业政策没有建立健全的情况下,风电、光伏贸然突进也有可能身陷重围,从而进入阵痛期。当前能源电力正处于朝着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迈进的爬坡期,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的设定又对电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给出的增速是8.5%,约为国外预测机构的平均值,是巧合还是折中?不得而知
而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和更大力度的走出去,需要电力行业不断加大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电力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既要进一步放开我国电力市场,不断扩大外商投资电力行业的准入门槛,完善电力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外资政策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打造更加公平、包容、诚信的电力营商环境以吸引优质外资进来。总而言之,电力发展既要恪守能源安全的大前提,也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遵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全面统筹,科学规划,精心布局。
但是越到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全面总结好电力十三五期间存在的问题,科学统筹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好电力2035年远景目标的顶层设计,切实明确电力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目标和对策措施,加紧构建全新的能源电力体系,为电力中长远规划理清思路和奠定基础。要在新发展格局引领下,时刻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办电宗旨,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电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必要合理回报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电力市场的发展环境,主动带动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切实降低全社会的用电成本,让电力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正地惠及民生,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用电需求、增强群众福祉成为电力发展壮大的永恒主题。在当前正处于历史转折关键之时,只有感恩过往,珍惜当下,方能把握未来。我国传统的煤电装机比重已从最高峰时近五分之四逐渐降低到目前电力总装机的一半以下,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也占到煤电总装机的85%以上,并且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总体而言,引进来与走出去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而是相辅相承、互为一体,是电力行业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各国对本国电力市场保护重新抬头,对外开放政策日益收紧,导致引进来和走出去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掌握电力关键核心技术与标准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电力技术发展深怀戒心、对双方间电力合作不断收紧并设置各种壁垒,我国能走出去的电力市场大多集中在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迈入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国电力发展之路要尽快实现由以前偏重于规模扩张型向更加注重绿色电力转变,在加快推进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和决心推动环境保护,使电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经过七十余载电力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我国已实现从电力弱国迈向电力大国并初步跨入电力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的关系当前,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电气化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等电能替代新模式的兴起,电力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其战略地位更加不容忽视,必须在坚持国家能源安全的底线思维下谋划我国电力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再则,我国属于典型的电力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特性,能源基地集中在中西部人烟稀少和经济落后地区,山西、鄂尔多斯、蒙东、西南、新疆等区域是我国五大国家能源战略基地,西南和中部的水电全国最丰富,西北、华北、东北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规模全国最大,中西部当仁不让成为我国的电力的生产中心。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强电力领域科技攻关,努力解决关键电力技术被卡脖子的难题,搭建自主、可控、安全的电力产业链、创新链,把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实际上,电力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具有以下独特性:一是电力供应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协调性,难以大规模存储,需要即发即用和实时平衡。要把产业集聚与资源集约作为电力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借助合并重组、业务整合、战略协同、区域一体等、价值创造等多种途径,实现优质电力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由小散弱向大强优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三是电力产业属于公用事业,具有较强自然垄断性,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电力是目前我国碳排放量第一大的行业,占比高达41%。而长远是当前的延伸,有了中长规划就要按照设定的目标和描绘的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行动,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既不能束之高阁,说一套、做一套,也不能规随人变,另起炉灶,更不能全搬硬套,墨守成规,而是要结合市场发展的变化定期进行适当微调、适调,让规划更适应电力产业未来发展需要。
这要求十四五期间电力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策略:一手抓传统电力的升级换代,加快既有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加大淘汰落后电力产能力度,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高效清洁电力产业的升级版,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脱硝、脱硫和除尘、除汞等有害物质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和实施碳回收,使老项目焕发出新活力。要逐步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电力生产方式,打造以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为特征的现代能源体系,整体提升非化石电力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比重,将是十四五时期电力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
水电作为我国目前体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也受到生态环保等压力而饱受争议。二是电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电价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价格,确保安全供电是首要责任。
又要充分利用RCEP落地和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的契机,主动参与到国际电力市场竞争,加快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电力产能合作,加紧推进全球清洁能源电力互联网建设,主动策划一批重大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力合作项目,全面提升电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各司其职,既要消除市场或政府万能论的错误认识,也要摈弃把一切都交给市场,政府撒手不管的投机心理。
要按照资源集约、产业协同的要求,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产业政策引导、行业标准建立等措施指导产业的整体发展,切实筑牢电力工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逐步形成电力产业的集群、集聚、集中、集约发展态势,不断推进电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效益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其投资建设及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讲究实效、注重效益,否则难以维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在高质量发展观的指引下,牢牢把握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科学做好电力开发的前期规划,让有限的土地、空间、环境、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千方百计降低工程建设造价,想方设法节省运维成本,确保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尽可能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能管得过死。
总之,当前和长远是首尾相连的一体,既不能只顾当前而不思考长远,如果只考虑当前的作用、现实的需要,就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其实,新兴能源的崛起并不能代表着传统电力的式微,特别是前不久发生的美国极地寒潮来袭引发大规模停电也给我国敲响警钟,并且新兴能源和传统电力之间也不是一承不变的,现在被称之为的新能源或许经过多年发展和技术变革突破,也极有可能被更新型的能源所取代,从而变成为传统的能源电力。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手抓新电力业态培育和新技术拓展,以更大力度更大勇气发展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新电力,努力培育电力新业态,走好绿色电力、环境友好型电力发展之路,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以迎接低碳化、零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的时代到来。
要不忘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主动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紧紧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国策中承担尽应的职责,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电力生产与电力消费的关系用电量被当作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再一次给世人敲响警钟,人类社会应该学会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否则必然会得到自然的报复,这慎重地告诫我们在电力发展中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意识,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严守资源利用上限,切实改变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简单粗暴电力开发方式,大力构建绿色生态电力发展体系,真正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要采取零容忍的要求,加大查处排污和毁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坚决刹住乱排乱放乱挖等不良现象。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切实转变对电力的监管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找准政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结合点,能够激发出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局面。(作者徐进,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然而,我国的电力消费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消耗电量最多地区。
要强化系统性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电力发展的堵点,补齐电力发展的短板,贯通电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电力体系整体效能。也不能奢谈长远而脱离当前实情,规划再美好、再雄伟,行动起来才是王道,如果缺乏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变成空中楼阁。
放眼世界,传统的煤电和水电虽然仍是全球电力生产的领导者和支配者,但欧洲多国已公布淘汰煤电的时间表,美国等国也在不断拆除水坝,电力脱煤去水看起来好象势不可挡。如何把西部充沛的电能经济高效地送到东部消纳,需要全面统筹好特高压骨干网架和电网分层分区架构,既要考虑到线路建造、投资收益、输电成本、输送效率等因素影响,也牵涉到资源禀赋、能源安全、用能成本、环保空间、等(减)煤量政策等因素制约,还要从区域发展、利益分配、交易机制、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
传统电力与新兴能源的关系一般来讲,我们常把水电、火电称之为传统电力,而把风光核生等发电称之为新兴能源。但随着国内大循环构建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还原电能的商品特征,尤其是在发电和售电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电力经营效率、降低电价水平和改善服务质量。
发表评论